苏州制造业入冬 订单少用工难成本高
【财新网】(记者 王晓庆)盛夏的苏州市吴江工业园,已经停工的韩资企业普光科技工厂内,法院正在派人清算机器设备。这不是苏州地区第一家停工的制造型企业,连园区内的快递员都明显感觉到快递包裹正在加速减少,园区正在日益冷清。
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关于制造业采购经理的调查显示,6月,苏州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这一指数已连续两月回落,并且跌至收缩区间。
苏州调查队分析,上述指数回落主要受订单下降影响,订单指数下降影响苏州市制造业PMI下降1.3个百分点。
订单下降只是表象,背后是需求疲弱、税赋趋紧、人力成本上升、研发风险、自动化高成本、政策保护等多重因素叠加,长三角经济重镇苏州的传统制造业,正在陷入一个难解的增长困境。
2015年上半年,苏州实现经济总量7088亿元,同比增7.2%,继续领跑江苏,但增幅已在省内排末。
“到新加坡去”
“去年的时候,我不得不和客户说,你今年的货款不用给我了,可以到明年再付钱。”江苏苏州地区的一名企业主李见(化名)说,这么做为的是压缩去年的收入,以防“被税务部门盯上”。
李见把公司去年2500万元的应收货款压到了今年结算,“缓兵之计”是他正在新加坡注册公司,然后可以将利润转移,通过一系列的腾挪来避税。
他给财新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国内现有的税制正常缴税,增值税17%加上企业所得税25%,作为私营企业主还要再加上20%的股东利得税,全部税负最高占到利润总额的近50%。比如每1万元的利润,上述三项税负叠加,就需要缴纳4871元的税金。
在新加坡成立公司之后,他可以把成本1元的产品以2元钱卖到自己新加坡的公司,然后再转卖给客户,这样只需要在新加坡缴纳17%的综合税金,成本大减。
这一招,也不是新鲜事。
另外一家在苏州设厂的台资企业负责人Sean(化名)告诉财新记者,几乎所有的台商和外资制造企业都会像李见那样做,台商私下叫做“小三通”,将利润做低,商流和物流分开,把税收和GDP都留在中国境外。
“我们之前每年将国内缴税比例做到利润的4%,已经算高的了,还有的台企做的是亏损,干脆不缴税。” Sean说。
之前这些潜规则一般都能蒙混过关;但是这两年政府不干了。
Sean说,从去年开始,地方税务部门开始清查,认为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偷税漏税手段,他们会对标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对企业的利润进行回算,核算出企业应该缴纳的税金,要求补缴。
经过清查,税务部门认为Sean的企业税金应该交到6-8个点。“这样的税率交上去,我们压力巨大,只有去和他们谈。经过协商,我们分几年提高到这个点是有可能的。” Sean说,“不光是清算今年的,还有追溯历年的情况,要求企业补缴,苏州昆山有个企业被核算要补缴几十个亿的税金。 ”
苏州另一家生产精密仪器的公司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税务部门都盯着行业龙头企业,逼着缴税,只好把销售和利润都做低一点,先躲过他们的注意力。 ”
其公司的客户主要是日韩企业和其在国内的工厂,年销售额接近亿元。之前通过各种避税手段,将缴税比例固定在含税销售额的10%左右,但是税务部门今年的力度明显加强了,“前一段时间,税务局的人在我厂里跟了整整一个月,每天都来查,查的还特别细,来了你得接待,他用磨的办法来逼你。”上述负责人说。
“如果都严格按照法定额度纳税,一视同仁,我们也不反对。因为这些成本都是可以加到售价里的,由下家承担。但现在的问题是税务部门选择性执法,查龙头企业更有效率,那么小企业偷税漏税,成本就相应更低了,使我们这些龙头企业反而失去了竞争优势。”李见说。
李见认为,即便在工业制造领域,不同企业的盈利模式和利润率也不尽相同。“比如说量大利薄的代工工厂和量少利厚的高附加值企业,在税收上按照一个模式去套也是不合适的。”税法应该更精细化,按照产业、地区来设置更精细的明确划分,也可以大大减少利益部门的寻租空间,20年基本税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已经严重滞后于市场的发展。
“去新加坡开公司转移业务和利润,是给自己找一条生路,制造业企业在国内苦撑税基,太累了。” 李见说。
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范本,所谓“苏州模式”,即是地方政府以土地、税收优惠条件招商引资,在工业园区基础上发展外向型经济。工业制造业是苏州支柱产业,超过七成的外资分布在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通信、化学制品等10大类行业,聚集了大规模的多元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但近年来,苏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土地财政模式难以维系,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陡增,“税收从严”成为多地政府首选的增收办法。
用工难上难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另一大难题是——人。
企业订单减少、生产任务不足带来的用工规模缩减,并未改变“用工难”的问题。苏州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中,500家“四上企业”(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等四类企业 )有38.5%反映有缺工现象,其中制造业缺工比重为47.2%。
对熟练工、技术工的需求更是一个持续性的难题。“新劳动法对员工的保护力度,让企业变得被动,员工可以随意辞职。”Sean说。
根据苏州市统计局的调查,除了制造业,2015年二季度“其他”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缺工比重分别是47.2%、37.5%、29.3%、28.6%、24.4%、11.9%。住宿餐饮业仍是主要缺工行业,缺工企业比重达80.0%。
与用工荒对应的,是人工成本的上升。
苏州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已由2012年的1370元上涨至2014年的1680元,每年增长超过10%。2015年上半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193.40亿元,同比增长7.3%;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8573元,同比增长10.6%。
“四五千块钱月薪招一个流水线工人都已经很难了,更别提技术人员。” Sean说,该公司每年的人工成本增幅也达到了10%。
苏州市统计局的数字表明,还有少部分企业反映用工成本增幅在20%以上。
这是多数制造业企业外迁的重要原因。以承接中国大陆转移生产力较多的越南为例,Sean去考察后发现,除去原材料成本,越南的电费、人工等成本是国内的60%左右,对外销企业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2015年第二季度,苏州500家“四上企业”从业人员24.04万人,比第一季度减少了1.33万人,用工规模环比缩减5.2%。
用电量方面,苏浙皖前五个月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上半年,皖电东送机组发电量同比下降15.8%。
“之前大陆人工成本低,还体现在社保等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对企业来说,能偷减就偷减。如今劳动保护法严格执行后,这部分成本就凸显出来了,我们要在工资基础上乘以1.5来核算人工成本,这样算下来增加了很多压力。”Sean说。
Sean指出,目前台湾本土的生产成本已经低于大陆。但他也不讳言,对多数台湾企业来说,台湾空间不足,大陆市场不能放弃,又没有欧美企业的领先优势,台企已然进退失据。
“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将生产部门外迁到东南亚的外企,会越来越多。” Sean认为。
苏州市工业产业集聚度高,对主导行业依赖性强,其中前两大龙头行业电子信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四成,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受产品更新、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两大行业生产持续下行,其中2014年产值分别同比下降4.4%、2.1%,龙头行业的依赖局限开始暴露。
近些年来,苏州市明确表示要进行经济转型,侧重对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关注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提速。2014年,工业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增速高于工业投资9.9个百分点。
不过,“新兴产业虽然正在快速成长,但短期内还难以弥补传统支柱产业减缓所形成的缺口。” 苏州市统计局在今年一季度的一份统计材料中这样分析指出。
【发布:2015-8-7 8:05:02】 【浏览:420】 【字体:大 |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