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年规划聚焦全面改革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已正式启动,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后将改革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这种思路也体现在此次规划编制过程中。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同时,提质增速的需求愈发迫切,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并举成为中国的现实选择,这也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新的征程。
“十三五”规划继续聚焦改革
9月2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会议部署“十三五”规划编制时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李克强总理要求,编制“十三五”规划,要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深层次矛盾上取得更大进展,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由此可见,“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在于改革创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成功推动经济社会转型,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开启“发展升级版”和“奇迹第二季”。
李克强总理强调“着力用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难题”,并要求用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和释放发展潜力,用科技创新、大众创业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用提升开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指出:“这些破解难题的手段,恰恰是改革的手段。每个五年规划都有一个主题,‘十二五’是科学发展,‘十三五’的主题则离不开改革创新。”据悉,对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国家发改委已经进行了前期调研,并公布了25个前期研究的重大课题,涵盖宏观经济、教育、农业、房地产、国企改革、环境治理、金融、财政等。可见,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将延续下去。
全面改革集结号吹响
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影响,虽然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呈逐季回升态势,但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中央加大了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力度,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和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仅简政放权一项,一年多来,国务院已经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约占改革前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1/3,此举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规划的5年正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完成的关键时期,对改革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GDP增长的质量更加重要,应更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泰君安指出,考虑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在10月召开,国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渐清晰,改革仍有望加速。8月召开的中央深化改革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进一步对照深化改革小组第4次会议内容可以发现,改革已逐渐完成从总体顶层设计到具体改革方案讨论,再到时间表路线图的逐步细化,改革总攻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逐步向内需驱动模式转变
无论如何,提质增效已是中国经济不容回避的现实选择。这也就意味着,在进一步加快释放改革红利的同时,也要通过“稳投资、促消费”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新时期,中国经济需要改变当前“三驾马车”的结构,大力促进消费,并逐步减少对投资的依赖。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投资有较大的依赖。目前,投资对中国GDP的贡献度接近50%。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这一比例甚至一度接近70%。反观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消费拉动。日本的GDP中,消费占比高达80%。中国消费占GDP比例却基本在40%-50%徘徊。发达国家在低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仍能持续创造GDP的原因就在于内需的支撑。
中国今后要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将现在的投资依赖型经济转变为消费主导型经济。可喜的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已出现明显成效。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48.3%。一升一降的数据对比正是我国结构调整的缩影,“结构调整”成为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抹亮色。
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另外“两驾马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其中,出口更多受到全球经济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影响,不确定性较大。相比之下,投资的可操作性较高,对“稳增长”的作用也更为明显。但在新形势下,“大水漫灌”式的投资模式显然并不是最优选项。从近期政策动向看,政府投资将继续着力于“补短板”,如管道建设、环保、铁路基建等,对这些领域加大投资,即可起到稳增长的效果,又避开了产能过剩这一痼疾。可以说,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积极作为,加快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加快进入新模式。
【发布:2014-9-12 14:59:45】 【浏览:458】 【字体:大 | 小】